首页 资讯 正文

厦门市同安区:新韵入闾巷

体育正文 104 0

厦门市同安区:新韵入闾巷

厦门市同安区:新韵入闾巷

同安孔庙及(jí)古城墙 夏海滨 摄 东南网6月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丽明 邱赵胤(qiūzhàoyìn) 通讯员 杨心亮(yángxīnliàng) 郑素描 余雪燕) 6月1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六一诗会”在同安县衙旧址举办,厦门市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大同中心小学等学校的百余名学子齐聚一堂,将(jiāng)自己创作的诗歌悬挂于同安文库长廊,体验即兴写诗接龙(jiēlóng),并(bìng)现场诵读自己的原创(yuánchuàng)作品。 《朱子大同集》中曾赞扬同安(tóngān):“大同古地,骆粤名邦(míngbāng),间(jiān)出巨人,鼎在公卿之位;亦多贤士,郁为闾里之师。”既体现了同安古城作为闽越名邦的历史地位,又展现了“仕宦与隐逸并存”的人文格局。 4月,省政府公布第六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同安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入选。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同安区(tóngānqū)启动古城街区更新,让这座承载无数故事与记忆(jìyì)的古城焕发新的生机(shēngjī)。 折粽叶、填馅料、裹扎绳……日前,一场包粽子比赛在大同街道西安社区举办,吸引了近百名社区、企业人员和(hé)游客同台(tóngtái)竞技。 端午节(duānwǔjié)前后,同安古城所在的大同街道举办了20余场创意活动,包含包粽子体验(tǐyàn)、投壶、诗会等。 穿过南门路,拐进松柏林街。这条街的(de)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 ,相传当时是一片松柏树林。在(zài)南门路与松柏林中路交会处(jiāohuìchù)的荔玲菠萝炒饭店内,老板娘叶丽玲正给客人打包五香条。“端午节期间(qījiān)的营业额翻了一番,好多客人说要带回去给外地朋友尝尝‘同安的烟火气’。” 据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介绍,同安自宋元以来便是海陆要冲,商船带来了(le)南北食材,农耕文明交融山海风味(fēngwèi),孕育出多元的饮食图谱(túpǔ)。薄饼、炸枣、肉粽、马蹄酥……这些看似普通的同安小吃(xiǎochī),背后都藏着岁月的故事。 明万历《同安县志(zhì)》序中,蔡献臣撰文:“夫同之地,山海(shānhǎi)居其十七,可耕之田无几耳(ěr)。”清嘉庆《同安县志》也记录(jìlù):“民为邦本,食为民天,服田力穑,最重水利,同邑山海十居其七,可耕之田无几耳。” 两则县志均表明,彼时同安近七成土地被群山环抱,传统农耕举步维艰。多山少田(shǎotián)的格局下,同安先民(xiānmín)以海为田,由近海捕捞发展出(chū)跨洋贸易。古城外,东溪与西溪悠悠流淌,溪边曾经设有许多水运码头。 “同安的(de)东溪、西溪合称双溪,承载着当年的对外贸易。”同安文史专家张沧海介绍,汀溪(tīngxī)的珠光青瓷、坑子口(zikǒu)的陶器,以及(yǐjí)同安早年生产的瓷、铁、手工业制品和土特产等,多数曾在松柏林古渡口停留,然后运往外埠。 清光绪年间,同安人谢清丑在《登青云亭瞰双溪偶得》中(zhōng)写道:“浪击铜鱼墙欲危,潮回秀塔海燕归。商旅银水竞泛舟,船过(chuánguò)城桥不眠桅。”诗句再现了河道中商船竞发(jìngfā)、桅樯林立的繁华画面。 如今,松柏林街依旧保留着部分1921年前后建造的南洋风格骑楼。“这一历史片区沿河而生,曾码头遍布(biànbù)、商贾云集,是同安最繁华的商贸街区。”颜立水说(shuō),虽然不(bù)复热闹景象,但历史格局仍完整保留,穿行于骑楼楼群、前店后宅的竹篙(zhúgāo)厝之中,仍然可体会“古早(gǔzǎo)味”闽南市井风情。 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溪之畔的同安孔庙至今仍完整保留着闽南古建筑的精髓(jīngsuǐ)。大成殿的石柱上雕刻着精美的盘龙图案,这些宋代的构件依然保存完好。“同安在公元282年置县,于五代(wǔdài)时期建立孔庙,南宋绍兴(shàoxīng)十年(1140年)迁到如今的位置,距今近900年了。”同安古城有机更新专家顾问团(gùwèntuán)团长(tuánzhǎng)、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黄庄巍说(shuō)。 黄庄巍认为(rènwéi),同安孔庙(kǒngmiào)的(de)价值超越了单体建筑本身,“作为闽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宋代孔庙建筑群,其平面布局与建筑构件承载着中原礼制文化与闽南地域工艺的融合密码,是研究(yánjiū)宋元时期闽台建筑同源性的关键样本”。 清康熙版《大同志(tóngzhì)》写道:“闽之胜在泉(quán),泉自府治而外,其胜在同。”其中,“卷之四”记载:“同安自朱子簿邑以来,日以圣贤身心之学迪诸士,故(gù)礼义风行,习俗淳厚,去数百余年(bǎiyúnián),邑人犹知敬信朱子之学。” 从同安古城内现存的竹篙厝、古官道遗址,到与朱熹相关的文化(wénhuà)遗存(yícún),再到炸枣、薄饼等传统技艺,无不呈现了同安从商贸(shāngmào)重镇到文化高地的演进轨迹。 同安区在2020年启动文物建筑活化利用修缮,首期投入5400万元修缮34处文物,恢复民国骑楼街区(jiēqū)风貌,延续“红砖灰瓦”色彩(sècǎi)体系,确保历史原(yuán)真性。修缮以“活态传承(chuánchéng)”模式为古城注入新活力,从(cóng)“古同安”到“今厦门”,这片承载着城市起源记忆的街区,正以创新的保护路径诠释着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今年(jīnnián)3月,同安区(tóngānqū)以“文物保护+文旅融合”为核心推进古城有机更新(gēngxīn)。依托东西溪片区城市设计,以孔庙、古城墙等文保单位为核心,串联松柏林街骑楼群、大横街、铜(tóng)鱼馆等,打造“朱子文化体验轴”与“闽台寻根走廊”两条特色线路,前者重现闽学开宗的传播(chuánbō)场景,后者强化两岸文化联结。 作为(zuòwéi)土生土长的同安人,黄庄巍认为,更新改造应秉持“织补”理念,尊重原真性,避免大拆大建与(yǔ)商业化(shāngyèhuà),分类修复建筑,恢复骑楼风貌,打通人文轴线。 “目前,已经梳理首批10个(gè)项目,本次(běncì)更新将对闽南古厝、骑楼等(děng)分类修缮,保留红砖厝、竹篙厝等形制,融入非遗展示、文化研学等功能。”同安区古城片区工作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同时将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核心(héxīn)路段给排水及路面(lùmiàn)条件,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促进历史遗产与现代生活融合,激活古城文化内涵与活力。 穿越历史长河,同安双溪合抱,汇成(huìchéng)浔江,一路奔向(xiàng)东海,奠定了今天厦门海湾型城市的(de)框架。时光流转,行政区划的隶属关系几经翻转,古老的文明基因却从未消逝。“古同安,今厦门”见证着这片(zhèpiàn)土地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蜕变,继续书写着向海而生的故事。
厦门市同安区:新韵入闾巷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