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探访一体化实践,我想到了三个关键词
在长三角探访一体化实践,我想到了三个关键词
在长三角探访一体化实践,我想到了三个关键词6月初,2025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zhǔyào)领导座谈会将在(zài)江苏南京召开。会前,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等沪苏浙皖多家媒体记者(jìzhě)走进江苏,探访一市三省共同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实践。从长江之畔到(dào)黄海之滨,从城市客厅到省际交界区域(qūyù),从产业协作一线到生态(shēngtài)共治前沿,行走一周,我想到了三个关键词。
南京老山(lǎoshān)北面,南京北站施工现场的气氛与初夏的天气一同“升温”——塔吊(tǎdiào)林立,车辆穿梭,长三角(zhǎngsānjiǎo)又一“超级枢纽”刷新着“进度条”。
2024年9月开工的南京北站位于江北新区,紧邻安徽,是(shì)南京唯一集高铁(gāotiě)、城际(chéngjì)铁路、普速铁路于一体的枢纽,也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主通道——北沿江高铁(沪渝蓉高铁上海至南京至合肥段)最大的枢纽客站,预计(yùjì)2027年开通。
上海(shànghǎi)铁路局集团公司南京枢纽指挥部工程管理部副主任王虎告诉澎湃新闻,北沿江高铁(gāotiě)起自上海,沿长江北岸抵达南京、滁州、合肥,可辐射(fúshè)南通、泰州、扬州以及南京江北等地。“现有(yǒu)铁路通道的时速在250公里,有了北沿江高铁后,全程设计时速可以(kěyǐ)达到350公里。”
到去年底,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5万公里,高铁里程超过7700公里,占比首次过半(guòbàn),从(cóng)“互联互通”向“快联快通”升级。南京北站建成后(hòu),将(jiāng)进一步织密“轨道上的长三角”,推动区域资源从“物理连接”迈向“化学融合”。
去年,国家出台支持苏州工业园区深化(shēnhuà)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措施,明确“支持具备条件的长三角区域(yù)城市机场在园区建设前置(qiánzhì)货站”。今年4月,全国首个跨省域航空前置货站——上海(shànghǎi)机场-苏州前置货站启用,苏州企业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上海的国际航线资源。
苏州工业园区航港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雪瑾介绍(jièshào),前置(qiánzhì)货站通过专线对接上海机场PACTL(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货运站)、东航物流两大货站,实现(shíxiàn)(shíxiàn)国际航司全覆盖(fùgài)。经上海机场出口的货物,可在苏州实现货物安检、海关查验、服务规范“三大前置”,直达浦东国际机场后便可起飞。
“经测算(cèsuàn),前置货站(huòzhàn)较常规模式节约物流时间12~24小时,降低(jiàngdī)地面物流成本约10%~30%。”吴雪瑾说,目前前置货站已服务20家企业,产品包括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冷链)、医疗器械、汽车零部件、机械部件等(děng),目的地遍及欧美及亚非拉地区。
5月下旬(xiàxún),位于“长三角原点”、太浦河上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大功能性项目——水乡客厅(kètīng)·方厅水院通过竣工验收,即将投用。它(tā)采用四合院形制,被称为(chēngwéi)“缝合”长三角的第一粒“纽扣”,也是全国第一个跨省域建筑项目。
方厅水院沿(yán)中轴线设置主会馆,四角分别设沪苏浙(sūzhè)皖主题展馆,各馆间通过三座步行桥、连廊衔接。四合院内,15分钟就可走遍沪苏浙,蕴含着长三角(zhǎngsānjiǎo)向心汇聚、一体发展的空间意向。
这个跨省域建筑项目(xiàngmù)本身(běnshēn),就是长三角各地打破行政(xíngzhèng)藩篱、实现交融共进的样本。方厅水院一改此前跨省项目分头审批的惯例,采用跨域一体化(yītǐhuà)审批模式,浙江嘉兴市嘉善县、江苏苏州市吴江区赋权给上海市青浦区,由青浦区牵头实施项目信息报送、招标及一体化方案审批。“开工后成立联合监管专班,由示范区执委会牵头,三地(sāndì)共同参与,出现问题协调解决,大大提高(dàdàtígāo)了效率(xiàolǜ)。”建设主体——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新发展建设公司工程中心总监张炯说。
太浦河串联起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上海青浦三地(sāndì)。此前,江苏将其(qí)作为泄洪通道,浙江、上海则作为饮用水源,不同的定位(dìngwèi),让治理成了难题。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针对太浦河等“一河三湖”重点跨界水体,三地探索省际交界河湖联保共治(gòngzhì)经验,打造太浦河清水(qīngshuǐ)走廊。
“从以前的‘三不管’到联保共治,三地(sāndì)探索‘联合(liánhé)(liánhé)河湖长制’,建立了联合治理、巡河、管护(guǎnhù)、监测、执法五大机制,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如今,太浦河已成为示范区内一条高颜值的生态景观河。”苏州吴江区河长制办公室负责人沈建伟告诉澎湃新闻。
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 盐城市委宣传部 供图(gōngtú)
长三角内的“飞地(fēidì)经济”同样折射出省际交融共进的特征。
在位于江苏(jiāngsū)盐城的大丰上海农场这个上海市域外最大“飞地”的基础上,两地共建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集聚区坚持“去(qù)围墙、去边界(biānjiè)”,与当地发展同频共振。去年,集聚区内(qūnèi)沪苏浙合作的首个制造业项目——正泰新能盐城基地实现产值62亿元、开票(kāipiào)销售92亿元,税收近亿元。
目前,盐城已与(yǔ)漕河泾开发区、嘉定工业(gōngyè)区等合作成立(chénglì)11家共建园区,占上海对外合作园区的三分之一,实现县域全覆盖。据统计,盐城三分之一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上海企业有合作关系,合作模式从项目承接向产业链(chǎnyèliàn)整合、科创协同等深层次延伸。
位于溧水区白马镇的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长三角(zhǎngsānjiǎo)唯一的国家级(guójiājí)农高区,将建成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区、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振兴乡村样板(yàngbǎn)区。
“长三角有(yǒu)多所涉农高校,推动农业科技资源从‘试验田’落地为产品是我们(wǒmen)的重要(zhòngyào)任务。”管委会科技创新部副部长朱韩峰表示,南京农高区建成长三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jiāoyìzhōngxīn),首批次收集(shōují)3000余项成果,筛选后有约650项在交易平台推广,“这些农业和生物技术不只适用于长三角,在北方甚至(shènzhì)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区都可以适用。”
南京农高区内无土栽培的花卉(huāhuì)。 澎湃新闻记者 邱海鸿 图
南京农高区(nónggāoqū)还推动企业嵌入长三角产业(chǎnyè)链、供应链,积极引入(yǐnrù)上海、浙江等产业资源,安迪苏、中饮巴比、大希地(dàxīdì)食品等企业已落户。中饮巴比创始人生于安徽、在上海创业、在南京农高区建立基地,大希地则来自杭州。
黄海之滨,风车林立,叶片迎风转动,源源不断地输送(shūsòng)着清洁能源。作为长三角首个千万千瓦(qiānwànqiānwǎ)新能源发电城市,盐城以其绿色禀赋扮演着“碳路先锋”,目前正探索建设海上综合能源岛、海上综合能源加注站和(hé)氢氨醇基地,建设上海国际航运(guójìhángyùn)中心盐城绿色能源保供基地。
为长三角的绿色发展贡献力量,也为其接轨上海带来独特优势。“我们看中盐城的可溯源(sùyuán)绿电资源。”大丰(dàfēng)港零碳产业园内,上海企业岚泽能源科技(kējì)有限公司负责人说,该(gāi)公司投资的绿色甲醇项目采用(cǎiyòng)“上海技术+盐城产业化”,2023年落户盐城,计划(jìhuà)投资80多亿元,年产绿色甲醇30万吨(wàndūn)、航煤20万吨。项目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全程使用绿电、绿色蒸汽,将建成全球首个绿色航海燃料大型产业基地。
澎湃(pēngpài)新闻记者 邱海鸿
(本文来自澎湃(pēngpài)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6月初,2025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zhǔyào)领导座谈会将在(zài)江苏南京召开。会前,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等沪苏浙皖多家媒体记者(jìzhě)走进江苏,探访一市三省共同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实践。从长江之畔到(dào)黄海之滨,从城市客厅到省际交界区域(qūyù),从产业协作一线到生态(shēngtài)共治前沿,行走一周,我想到了三个关键词。
南京老山(lǎoshān)北面,南京北站施工现场的气氛与初夏的天气一同“升温”——塔吊(tǎdiào)林立,车辆穿梭,长三角(zhǎngsānjiǎo)又一“超级枢纽”刷新着“进度条”。
2024年9月开工的南京北站位于江北新区,紧邻安徽,是(shì)南京唯一集高铁(gāotiě)、城际(chéngjì)铁路、普速铁路于一体的枢纽,也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主通道——北沿江高铁(沪渝蓉高铁上海至南京至合肥段)最大的枢纽客站,预计(yùjì)2027年开通。
上海(shànghǎi)铁路局集团公司南京枢纽指挥部工程管理部副主任王虎告诉澎湃新闻,北沿江高铁(gāotiě)起自上海,沿长江北岸抵达南京、滁州、合肥,可辐射(fúshè)南通、泰州、扬州以及南京江北等地。“现有(yǒu)铁路通道的时速在250公里,有了北沿江高铁后,全程设计时速可以(kěyǐ)达到350公里。”
到去年底,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5万公里,高铁里程超过7700公里,占比首次过半(guòbàn),从(cóng)“互联互通”向“快联快通”升级。南京北站建成后(hòu),将(jiāng)进一步织密“轨道上的长三角”,推动区域资源从“物理连接”迈向“化学融合”。
去年,国家出台支持苏州工业园区深化(shēnhuà)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措施,明确“支持具备条件的长三角区域(yù)城市机场在园区建设前置(qiánzhì)货站”。今年4月,全国首个跨省域航空前置货站——上海(shànghǎi)机场-苏州前置货站启用,苏州企业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上海的国际航线资源。
苏州工业园区航港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雪瑾介绍(jièshào),前置(qiánzhì)货站通过专线对接上海机场PACTL(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货运站)、东航物流两大货站,实现(shíxiàn)(shíxiàn)国际航司全覆盖(fùgài)。经上海机场出口的货物,可在苏州实现货物安检、海关查验、服务规范“三大前置”,直达浦东国际机场后便可起飞。
“经测算(cèsuàn),前置货站(huòzhàn)较常规模式节约物流时间12~24小时,降低(jiàngdī)地面物流成本约10%~30%。”吴雪瑾说,目前前置货站已服务20家企业,产品包括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冷链)、医疗器械、汽车零部件、机械部件等(děng),目的地遍及欧美及亚非拉地区。
5月下旬(xiàxún),位于“长三角原点”、太浦河上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大功能性项目——水乡客厅(kètīng)·方厅水院通过竣工验收,即将投用。它(tā)采用四合院形制,被称为(chēngwéi)“缝合”长三角的第一粒“纽扣”,也是全国第一个跨省域建筑项目。
方厅水院沿(yán)中轴线设置主会馆,四角分别设沪苏浙(sūzhè)皖主题展馆,各馆间通过三座步行桥、连廊衔接。四合院内,15分钟就可走遍沪苏浙,蕴含着长三角(zhǎngsānjiǎo)向心汇聚、一体发展的空间意向。
这个跨省域建筑项目(xiàngmù)本身(běnshēn),就是长三角各地打破行政(xíngzhèng)藩篱、实现交融共进的样本。方厅水院一改此前跨省项目分头审批的惯例,采用跨域一体化(yītǐhuà)审批模式,浙江嘉兴市嘉善县、江苏苏州市吴江区赋权给上海市青浦区,由青浦区牵头实施项目信息报送、招标及一体化方案审批。“开工后成立联合监管专班,由示范区执委会牵头,三地(sāndì)共同参与,出现问题协调解决,大大提高(dàdàtígāo)了效率(xiàolǜ)。”建设主体——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新发展建设公司工程中心总监张炯说。
太浦河串联起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上海青浦三地(sāndì)。此前,江苏将其(qí)作为泄洪通道,浙江、上海则作为饮用水源,不同的定位(dìngwèi),让治理成了难题。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针对太浦河等“一河三湖”重点跨界水体,三地探索省际交界河湖联保共治(gòngzhì)经验,打造太浦河清水(qīngshuǐ)走廊。
“从以前的‘三不管’到联保共治,三地(sāndì)探索‘联合(liánhé)(liánhé)河湖长制’,建立了联合治理、巡河、管护(guǎnhù)、监测、执法五大机制,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如今,太浦河已成为示范区内一条高颜值的生态景观河。”苏州吴江区河长制办公室负责人沈建伟告诉澎湃新闻。
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 盐城市委宣传部 供图(gōngtú)
长三角内的“飞地(fēidì)经济”同样折射出省际交融共进的特征。
在位于江苏(jiāngsū)盐城的大丰上海农场这个上海市域外最大“飞地”的基础上,两地共建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集聚区坚持“去(qù)围墙、去边界(biānjiè)”,与当地发展同频共振。去年,集聚区内(qūnèi)沪苏浙合作的首个制造业项目——正泰新能盐城基地实现产值62亿元、开票(kāipiào)销售92亿元,税收近亿元。
目前,盐城已与(yǔ)漕河泾开发区、嘉定工业(gōngyè)区等合作成立(chénglì)11家共建园区,占上海对外合作园区的三分之一,实现县域全覆盖。据统计,盐城三分之一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上海企业有合作关系,合作模式从项目承接向产业链(chǎnyèliàn)整合、科创协同等深层次延伸。
位于溧水区白马镇的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长三角(zhǎngsānjiǎo)唯一的国家级(guójiājí)农高区,将建成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区、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振兴乡村样板(yàngbǎn)区。
“长三角有(yǒu)多所涉农高校,推动农业科技资源从‘试验田’落地为产品是我们(wǒmen)的重要(zhòngyào)任务。”管委会科技创新部副部长朱韩峰表示,南京农高区建成长三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jiāoyìzhōngxīn),首批次收集(shōují)3000余项成果,筛选后有约650项在交易平台推广,“这些农业和生物技术不只适用于长三角,在北方甚至(shènzhì)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区都可以适用。”
南京农高区内无土栽培的花卉(huāhuì)。 澎湃新闻记者 邱海鸿 图
南京农高区(nónggāoqū)还推动企业嵌入长三角产业(chǎnyè)链、供应链,积极引入(yǐnrù)上海、浙江等产业资源,安迪苏、中饮巴比、大希地(dàxīdì)食品等企业已落户。中饮巴比创始人生于安徽、在上海创业、在南京农高区建立基地,大希地则来自杭州。
黄海之滨,风车林立,叶片迎风转动,源源不断地输送(shūsòng)着清洁能源。作为长三角首个千万千瓦(qiānwànqiānwǎ)新能源发电城市,盐城以其绿色禀赋扮演着“碳路先锋”,目前正探索建设海上综合能源岛、海上综合能源加注站和(hé)氢氨醇基地,建设上海国际航运(guójìhángyùn)中心盐城绿色能源保供基地。
为长三角的绿色发展贡献力量,也为其接轨上海带来独特优势。“我们看中盐城的可溯源(sùyuán)绿电资源。”大丰(dàfēng)港零碳产业园内,上海企业岚泽能源科技(kējì)有限公司负责人说,该(gāi)公司投资的绿色甲醇项目采用(cǎiyòng)“上海技术+盐城产业化”,2023年落户盐城,计划(jìhuà)投资80多亿元,年产绿色甲醇30万吨(wàndūn)、航煤20万吨。项目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全程使用绿电、绿色蒸汽,将建成全球首个绿色航海燃料大型产业基地。
澎湃(pēngpài)新闻记者 邱海鸿
(本文来自澎湃(pēngpài)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