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疏导 忙而有序 新建路封闭施工后首个工作日见闻
全力疏导 忙而有序 新建路封闭施工后首个工作日见闻
全力疏导 忙而有序 新建路封闭施工后首个工作日见闻
4月(yuè)10日,广西南宁民族大道东段小学,融合教育(jiàoyù)课堂内,学生踊跃举手。江畅/摄
“除了黑板上写的这些(zhèxiē),还有哪些叠词?”
4月18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民族大道东段小学的一间教室里(lǐ),面对老师的提问,一名小朋友高高举起手,得到老师示意(shìyì)后(hòu),大声回答:“哥哥。”
“很好,大家给他鼓励!”老师话音刚落,同学们一起为他鼓掌,“棒棒!你(nǐ)真棒!向你学习(xuéxí)好榜样!”
这名小朋友是孤独症儿童,刚入学时,无法正常说话,难以参与(cānyù)课堂学习(xuéxí)。如今,他能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其中(qízhōng)凝结着学校和家庭的心血与努力。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022年印发的《0~6岁儿童(értóng)孤独症筛查(shāichá)干预服务规范(试行(shìxíng))》提示,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类发生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xìngqù)狭隘、行为重复刻板(kèbǎn)为主要特征,严重(yánzhòng)影响儿童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孤独症通常起病于婴幼儿期,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干预手段为系统性康复训练。
近年来(jìnniánlái),孤独症(gūdúzhèng)发病率大幅上升成为世界性问题。在我国,孤独症发病率位居儿童精神疾病首位。
2024年(nián)7月,中国残联、教育(jiàoyù)部、民政部(mínzhèngbù)等共同印发《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shíshīfāngàn)(2024-2028年)》。广西残联、教育厅等八(bā)部门联合印发的《广西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中提出,发展孤独症学生融合教育,支持孤独症儿童和健全儿童一起(yìqǐ)学习成长,促进社交能力和情感发展,提高学习效果。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zài)全国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jìnxíng)动先行先试(xiānshì)地区的(de)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走访多所学校、幼儿园,对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现状、教学资源配置情况以及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情况进行调研,探寻提升融合教育质量的可行路径。
4月8日,春暖新希望幼儿园,孩子们在上融合课(kè)。受访单位供图
记者在民族大道东段小学采访时,学校二年级(èrniánjí)1班班主任翁开媚讲述了一幕令(lìng)她难忘的情景。有一次她去上课,班上一名(yīmíng)孤独症孩子一直哭,她上前问了半天,也没弄明白原因。这时,一名学生主动(zhǔdòng)告诉她,这个孩子哭是因为下课时有人不小心踩了他的脚。
广西南宁民族大道东段小学是南宁市首批(shǒupī)普通小学附设特教班的学校之一。自1990年起,学校开启特教班与普通班随班就读的双线(shuāngxiàn)并行普特融合教育之路,至今已有(zhìjīnyǐyǒu)35年。目前,学校共有37名特需儿童,其中9名是孤独症儿童。这些特需儿童被分别安置在1个特教班和(hé)14个普通班。该校(gāixiào)以随班就读为突破口,基于“接纳、尊重(zūnzhòng)、守护、发展”的核心理念,形成普特融合的育人模式。
“通过融合教育,打破了孤独症孩子和同学之间的(de)沟通障碍。”翁(wēng)开媚说,学校通过播放科普视频、发放故事(gùshì)绘本等(děng)方式,向班上的学生介绍“星星的孩子”,帮助他们理解孤独症儿童的特点,培养同理心。
学校为孤独症孩子安排了助学小伙伴,每个班(bān)选出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感(zérèngǎn)的同学与孤独症孩子轮流结对,进行一对一帮扶。助学小伙伴陪伴孤独症孩子学习、玩耍,还学会帮助他们安抚(ānfǔ)情绪、纠正不良生活习惯(shēnghuóxíguàn)等。
“为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我们会举办专门的仪式(yíshì),为助学小伙伴颁发‘聘书’和喜报。助学小伙伴很(hěn)踊跃,孤独症孩子从中感受到真诚善意,也很开心。在(zài)助学小伙伴的带动下,这种(zhèzhǒng)帮助从一对一演变成小组帮扶,在班级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在翁开媚看来,学校融合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基于爱心(àixīn)。
2020年,教育部印发(yìnfā)《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yìwùjiàoyù)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坚持科学评估、应随尽随,坚持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坚持普特融合(rónghé)、提升质量,实现特殊教育公平而有(yǒu)质量发展,促进残疾儿童少年更好融入社会生活。《“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xíngdòngjìhuà)》中提出:加强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探索(tànsuǒ)适应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成长的融合教育模式。
记者从南宁市残联了解到,2024年,南宁共安置6279名具备学习能力的(de)适龄残疾儿童(cánjíértóng)就读。其中在(zài)普通学校接受融合教育的有4057人,占比达64.61%。
入校就读是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而融合教育的实现远不止解决就学问题这么(zhème)简单。以往,由于条件有限(yǒuxiàn),学校(xuéxiào)大多采用管理普通学生的方式,融合教育效果欠佳。近年来,随着社会对融合教育的理解不断深入,对其实施过程提出更精细、更专业的要求。记者在(zài)调研(diàoyán)中发现,一些学校通过课程改革、师资培养、环境优化、家校合作,搭建起更为(gèngwéi)全面(quánmiàn)、有效的孤独症儿童支持体系,探索融合理念在普通学校落地的具体路径。
科学施教同样是融合教育的关键所在。春暖新希望幼儿园是南宁市首家民办(mínbàn)融合幼儿园,该(gāi)幼儿园融合主管梁振敏表示,自开展融合教育以来,幼儿园基本处于满员状态。幼儿园成立于2021年,有学生290名,目前接收融合教育学生150名。特殊需要儿童在入园前,接受语言、模仿(mófǎng)等(děng)能力(nénglì)测试,达标的孩子(háizi)可直接进入全(quán)融合班级,没有达到标准的孩子可先接受融合服务,相当于全融合班级的预备课程。
“对于接受融合服务的特殊需要儿童,我们会根据其特点(tèdiǎn)分配班级,为其设置(shèzhì)专门课程,为进入全融合班级做准备。”梁振敏说。
对于能力较弱的(de)孩子(háizi),春暖新希望(xīwàng)幼儿园会为其配备“影子老师”。“影子老师”会像孩子的影子一样,基本全天候陪伴左右,培养能力,安抚情绪,照顾生活(shēnghuó)。“比如在(zài)课堂上,有孤独症孩子突然大吵大闹,他听不懂语言指令(zhǐlìng),‘影子老师’会拿出一张示意安静的图片,孩子看到后就安静下来。”梁振敏说,有一些孤独症孩子无法理解语言信息,但能识别视觉信息。
“融合教育不是简单地把孤独症儿童放进普通班级,需要投入更多爱与关怀(guānhuái),更需要系统、科学(kēxué)的方法。”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副教授(fùjiàoshòu)曾凡林说。
4月8日,春暖新希望幼儿园,孩子们在操场上(cāochǎngshàng)活动。受访单位供图
建立融合教学(jiàoxué)评价体系
“他老是(shì)发出古怪(gǔguài)的声音、爱哭,吵得我没法集中注意力,而且我听不懂他在表达什么。”南宁市西乡塘区爱华小学的刘洋(liúyáng)曾与孤独症小朋友杨月做同桌,后来不得不换了座位。
刘洋告诉记者,这样的事发生在刚入学时,经过一年(yīnián)左右(zuǒyòu)的融合,现在杨月大喊大叫的次数少了,说话(shuōhuà)越来越文明,还会举手回答问题,班上的同学逐渐接纳他了。
在梁振敏看来,孤独症儿童的认知能力(nénglì)、感觉统合能力、情绪管理能力通常比正常(zhèngcháng)孩子差(chà)一些。在课堂上,孤独症孩子时常会出现一些看似“出格”的行为:上课(shàngkè)坐不住,随意离开座位,情绪波动时,又哭又叫,甚至在地上打滚。
融合教育给学校(xuéxiào)管理及教学评价带来一定挑战。采访中,南宁市残疾人联合会(liánhéhuì)教育就业科科长谢长伟举了个例子:有一所学校接纳了孤独症孩子(háizi),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影响(yǐngxiǎng)了班级整体教学评价。学校将情况上报后,经上级部门核实,决定不把这名孩子的成绩纳入班级成绩统计,学校可以对其(qí)实施个别化教育评价。
曾凡林表示,当下社会对孤独症的(de)认识(rènshí)和理解还不够,推广融合教育,要加强对孤独症的科普宣传,加深普特双方的互相理解和包容,重要的是(shì)找对融合的方法。
谢长伟(xièzhǎngwěi)介绍,为了(wèile)推动融合,南宁市坚持“政府主导、特教特办,精准施策、分类推进,促进公平、实现共享,尊重差异、多元(duōyuán)融合”原则,目前已建成4个普通(pǔtōng)学校特殊教育“随班就读”示范点。认真落实“一人一案(yīàn)”,对不同残疾类别、等级的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rùxué)安置作出具体安排,确保具备学习条件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不失学、不辍学。
南宁市残联持续落实(luòshí)好残疾学生教育(jiàoyù)资助工作,从学前、义务教育阶段到中(zhōng)高等教育阶段,对残疾儿童(cánjíértóng)少年实行各阶段、全方位的(de)(de)资助。2024年,全市共发放(fāfàng)残疾人教育专项补助118.88万元,共资助残疾学生1492人。发放贫困残疾人子女中高等教育补助资金136.9万元,共资助贫困残疾人子女692人。协助教育部门对入学前、学习中的特殊需要儿童进行评估和考核,保障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质量。
4月10日,民族大道东段(dōngduàn)小学,“影子老师”陪伴学生。江畅/摄
“让孤独症孩子入学,并不意味着融合教育已完成。他们在(zài)学校里学到了哪些(něixiē)知识和技能(néng),有哪些能应用到生活中,他们又学到了哪些社会道德规范,这些才是更为重要的。”曾凡林说。
在南宁市民族大道东段小学就读的蒋璇,是(shì)融合教育的受益者。
“第一次送孩子上学时,我们一离开他就哭闹。学校反馈孩子无法独立上学,于是我们请(qǐng)了一个‘影子老师’,天天(tiāntiān)陪着他。”蒋璇的家长说,刚(gāng)入学时,他坐不住,经常发脾气、哭闹。
经过一年的融合教育,蒋璇有了变化,发脾气的频率明显降低,不再大喊大叫。“现在他(tā)在学校交到了好朋友,放学后会(hòuhuì)骑着单车去好朋友家玩,到了饭点知道自己回家。”蒋璇的家长说,融合教育给(gěi)了孩子融入(róngrù)社会的机会,虽然孩子的某些能力还比不上普通孩子,但让(ràng)家长看到了他今后融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希望。
融合教育不仅为孤独症孩子提供有效的(de)社会支持,助力他们实现社会化发展,改善社会功能(gōngnéng),也让普通学生理解平等(píngděng)、尊重、接纳、包容的理念,培养善良友爱、乐于助人的品质。
在南宁民族大道东段(dōngduàn)小学采访时,学生家长王浩讲述(jiǎngshù),他去学校接孩子时,有时能看到五六个孩子手拉手,送一名家住附近的孤独症孩子回家。王浩了解到,这并非老师安排(ānpái),是孩子们自发的举动。
“孩子学会关爱他人,变得有责任感,比考100分更让我感到欣慰(xīnwèi)。”王浩说(wánghàoshuō)。
爱华(àihuá)小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杨生文表示,在融合教育环境下,学生的成长(chéngzhǎng)呈现出多维度积极变化,学会尊重和理解(lǐjiě)不同背景和能力的同学,在自我意识(zìwǒyìshí)、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学会应对今后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培养出更强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zérèngǎn)。
“孤独症孩子在这里学习融入社会,普通孩子也因此认识世界的(de)不同侧面,学会关爱他人、增强(zēngqiáng)同理心。从这个意义(yìyì)而言(éryán),融合教育不只是面向特殊需要儿童,也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人人都是受益者。”曾凡林说。
(应(yīng)受访者要求,文中家长和学生均为化名)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